发布时间: 2025-09-08 17:23:43
“我做到了!我做到了!”张女士激动地感受着“手随心动”带来的喜悦,在场的家人、医生以及工程师,开心地为她鼓掌。
7月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团队按照既定的随访计划,来到江苏省首例、全国第四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的患者张女士家中,帮助其进行上肢、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及评估。高位截瘫的张女士不仅能在脑机接口外骨骼气动手套辅助下成功抓握水杯和木球,更令人惊喜的是,脱去气动手套,张女士康复训练的右手以及未经干预的左手,均能徒手拿起木球并稳稳地放在指定高度的桌面。这一成果也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转化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
江苏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患者成功恢复手部功能。
半侵入式技术实现创伤与精度平衡
两年前因夜间意外跌落,张女士颈椎第五节严重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经过两年多的治疗,上肢功能仍然不能恢复。评估显示,其手部远端抓握功能完全丧失。经江苏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联合评估,今年4月25日张女士在省人医接受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康复医学科、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组建起一支手术团队。手术当天,团队借助最新的立体成像影像技术以及手术机器人实现大脑功能区的精准定位,并在机器人辅助系统下将电极片植入张女士颅骨下硬膜外间隙,同步采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确保信号采集精度。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慧博教授带领团队为张女士开展脑机接口手术。
“术后脑电信号经适配器转化后,可实现驱动体外设备完成动作指令。”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陆晓教授介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三类:非侵入式如脑电帽,无创但精度受限;侵入式即电极植入脑组织,精度高但创伤较大;本次采用的半侵入式技术将电极置于硬膜外,在提高精度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损伤。
“去年12月,我院已开展无创脑机接口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此次半侵入式技术突破,为功能损伤更严重的患者提供了进阶治疗方案。”陆晓指出,该技术避免了侵入式手术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同时通过优化电极设计实现大脑信号的精准采集,为临床大规模推广奠定技术基础。
从手部功能恢复到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拓展
目前省人医已成功完成2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均针对脊髓损伤导致的手部功能障碍。“据统计,我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达374万,年新增病例约9万。这类疾病对社会,包括患者和家庭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能帮助他们恢复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慧博教授表示,从手部功能恢复到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拓展,让更多患者活得有尊严、更健康,能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很多负担。
据悉,前期为了更好实现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医院建立了高效的患者管理系统。目前医院正在开展脊髓损伤、癫痫等患者的入组筛选工作。“该系统包含了近年来曾在骨科治疗过的所有脊髓损伤患者随访信息,可自动追踪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康复数据,结合定期门诊随访与远程联络机制,确保患者治疗的实时跟进。”该院骨科凡进教授表示,该系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规范化临床应用和患者全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医工融合构建脑机接口产业生态
在脑机接口技术加速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期,南京医疗机构也正在构建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在省人医院长刘云教授看来,脑机接口不仅是医疗技术革命,更是带动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新引擎。
刘云表示,医院正以医工融合为核心驱动力,依托国家“脑机接口共性创新与产业服务平台”“两重”项目,结合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联合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在脑机接口芯片设计、信号解码算法、脑控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从“实验室成果”转向“临床利器”,刘云坦言,“脑机接口技术不仅是医疗的重大突破,更是带动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我院与栖霞区一起正在积极打造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及脑机接口产业园,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在运动神经康复、脑科学研究、主动健康管理等关键器械研发方面更好地应用落地。”